关于举办第二届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4-06-07

  一、竞赛背景

  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以“创意启迪智慧、创新驱动发展”为理念,围绕“智慧双碳,创享未来”主题,以激发研究生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社会和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而设立。2024年第三届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由武汉理工大学承办。

  为进一步增强研究生对“双碳”战略理念的认识,提升研究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自觉性,调动研究生参与双碳建设的积极性,提高碳达峰碳中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校与社会之间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促进科研项目及团队的成果获得转化及孵化。经研究决定,举办第二届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现将大赛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二、大赛主题及参赛项目要求

  智慧双碳,创享未来

  三、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承办单位: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四、参赛对象

  参赛对象:武汉理工大学全体研究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已获得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攻读资格的大四本科生(需提供研究生录取证明)均可参加。

  五、参赛方式

  参赛选手须以组队方式参赛,每队人数为3-6人,专业不限。各参赛选手由所在学院负责审核,确认报名参赛资格。参赛队伍中若有本科生参加,须由研究生作为队长注册,且本科生比例不高于50%。同一名学生仅可报名参加1支队伍,允许跨校、跨学院组队参赛,以队长所在培养单位作为队伍的参赛单位。

  每支队伍可配备1-2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须为参赛队伍所属培养单位的正式教师,每位指导教师指导参赛队伍不超过3支。

  六、时间安排

时间

事项

202466-2024628

提交参赛作品

2024629-202475

专家评选

20247月上旬

决赛阶段

  七、参赛说明

  1.项目要求:参赛项目须围绕“智慧双碳,创享未来”主题,紧扣新能源、储能、低碳、节能减排、碳补集、碳市场等领域,以环境与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海洋科学技术、生物医药技术、未来人居设计、社会创新设计等前沿技术与设计打造具有社会意义和产业价值的作品,挖掘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技术与产业相结合的创新项目。

  2.赛道赛题

  1)赛道一:双碳+环境与绿色科技

  2)赛道二:双碳+新材料与新能源

  3)赛道三:双碳+电子与信息

  4)赛道四:双碳+设计与制造

  5)赛道五:双碳+低碳生活与生命健康

  6)赛道六:双碳+政策、机制与体系创新

  7)赛道七:双碳+农业生产与环境

  具体赛道命题内容详见赛道赛题汇总(附件5),若有新增赛道、赛题,会及时发布于官网,敬请关注。

  八、竞赛形式

  1.竞赛赛制

  1)初赛阶段:初赛采取匿名评选的形式。根据各赛道的专业方向,组织相关专业专家评委,评委将根据参赛队伍提交的创新计划书进行匿名评分,根据各赛道报名情况,每个赛道选出最多10支队伍入围决赛阶段,并于20247月上旬公布初赛结果。

  2)决赛阶段:决赛采取线下方式开展。采用“6+4”的形式进行:单个队伍决赛答辩时间不超过10分钟,其中项目展示时间不超过6分钟,评委问答时间不超过4分钟。从题目创新及实施的合理性、创造性、文字表述的规范性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审。

  2.奖项设置

  校赛经评审入围的作品,每个赛道按参赛作品的10%20%30%分别设置校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未参加校内赛的团队和项目,原则上不能参加国赛。

  九、作品要求

  1.创新计划书

  创新计划书内容详见附件3《创新计划书(模板)》,需包括以下内容:(1)内容摘要: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立项思路,对所选的题目的理解与回应,项目的创新创意点、技术路线,预期市场与前景、对实现双碳目标的贡献等;(2)项目方案:具体描述项目的内容、技术等;(3)团队分工:每位成员在项目中负责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贡献。

  2.其他说明

  入围决赛的参赛团队需在决赛前提供答辩展示材料,用于决赛的系统演示,包括但不限于使用PPT讲解方案,具体提交时间将会在初赛结果公示后进行说明。

  十、作品提交及咨询

  1.作品提交

  参赛队员完成团队组建后,填写参赛报名表、报名汇总表、创新计划书(具名和匿名各一份)、参赛承诺书(签字扫描版)以及其他辅佐材料打包在一个文件夹中并压缩,文件命名为:xx学院+赛道x+作品名称,并以邮件形式发至指定邮箱(whlgdxzhxyyjsh@163.com),同时,参赛团队两名成员加入校赛官方QQ群(770474357),即可完成报名,报名截止时间为20246281800

  2.联系方式

  邢慧:18186482720

  吴佳璇:13888798649

  十一、其他说明

  1.规定的项目提交时间截止后,指导教师、参赛队员和项目内容等参赛信息不能进行调整或更改。

  2.参赛作品(包含但不限于方案、作品等)知识产权归参赛者所有,禁止在比赛中抄袭他人成果,一经发现将取消比赛成绩并严肃处理。

  3.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将根据实际需要举办专题讲座及参赛培训。

 

  附件:

  1.参赛报名表

  2.报名汇总表

  3.创新计划书(模板)

  4.参赛承诺书

  5.赛道赛题汇总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02467

 


附件下载:附件1-5.r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