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实施学科交叉 推进学科特色发展

发布时间:2019-09-11
     武汉理工大学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学科始终坚持服务需求、特色发展和深度融合的发展思路,围绕支撑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发展路径开展了具体实践,形成了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学科交叉建设模式。

一、  搭建“由虚到实”发展支撑平台

基于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形式的载体支撑。在发展初期,以科研项目为牵引,汇聚部分教师自发围绕交叉学科领域作一些初步探索。在发展过程中,随着该学科领域成果的涌现和学术影响力的扩大,2005年成立“中国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并将其挂靠该校管理学院运行。通过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先后获批“湖北省危机与灾害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安全预警与应急联动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成为了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专门设立学术委员会和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分别指导该学科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日常工作由学科首席教授全面负责。学科首席教授由宋英华教授担任。方向责任教授通过内部竞选产生,在学科首席教授的领导下负责各方向的具体建设事宜。学术骨干在方向责任教授具体统筹下围绕研究方向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

二、  建立“学科特区”人才汇聚制度

灵活采用“全职”和“非全职”聘用,“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等多种形式,选聘和引进清华大学范维澄院士等一批战略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学术骨干。实行教师学科结构多元化引进制度,综合引进管理学科专业和其它理工类专业博士。实行学术骨干方向定向培养制度,分四个研究方向培养优秀青年学术骨干。实行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标准的考核与评价制度。个人年度绩效奖励包括常规性绩效奖励和研究方向绩效奖励。常规性绩效奖励主要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水平三个维度进行评价。研究方向绩效奖励按照年初学科首席教授下达给各研究方向的目标任务,经考核后核算确定各研究方向的工作量,再由各方向责任教授进行二次分配。

三、  构建内外结合的科研协同创新机制

在内部协同创新机制方面,坚持“三个导向”,即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绩效导向。坚持需求导向,即在项目开始前,根据需要组建一支由不同年龄、学科背景、研究经验的人员所组成的科研攻关团队。坚持问题导向,即在项目进行中,围绕项目申报和研究两个环节,从凝练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方面进行联合攻关。坚持绩效导向,即在项目结束后,根据团队成员所承担的实际科研任务和取得的成果进行绩效考评和管理。在外部协同创新机制方面,坚持“三个面向”,即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高端智库建设的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加强与日本京都大学、英国杜仑大学、台湾大学等国际(地区)一流高校的合作,每年选派师生20余人次赴境外开展合作交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公共安全领域国内顶尖高校开展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实质性合作,共同申报并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面向高端智库建设的需求,加强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湖北省政府等机构组织和政府的合作,为政府应急管理战略或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近三年来,该学科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要项目20项,其他一般性项目19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7项,为政府部门提供专项规划和建议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1部,实现了该校人文社科领域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国家级重大项目零的突破,编撰了我国首部以应急管理为主题的蓝皮书《中国应急管理报告》。

四、  实行团队式研究生培养

针对招生环节,实施团队遴选制,由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集体遴选优秀研究生。针对课程教学环节,实施团队集体备课与授课制。针对研究生培养环节,实施责任导师和合作导师相结合的团队指导制。该学科招收的每一名研究生既有某一位责任导师负责具体指导,又安排几名不同专业背景的合作导师对其进行交叉和联合指导。针对学位授予环节,实行论文预答辩制,将质量关口前移。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自设“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交叉学科博士点,建立了“本科硕士博士”三级递进的人才培养学科体系。近三年,该学科共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70余人,博士后5人;已毕业研究生32名,培养出站博士后3名。毕业研究生在《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情报学报》《中国应急管理》等重要期刊上累计发表学术论文54篇,人均发表论文1.69篇次。在读研究生获创新创业竞赛省级及以上奖励10余项。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