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武汉理工大学2025年“卓越工程师”课程资源、产教融合联培项目专项申报工作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国家战略人才需求,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学校决定组织开展2025年“卓越工程师”课程资源、产教融合联培项目专项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集目标
根据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关于支持部分高校和中央企业试点共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通知》要求,本次征集旨在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学、实践资源,建设一批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课程资源及产教融合联培项目,推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提升研究生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建设内容
(一)课程资源
1、校企共建课程:聚焦工程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由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设计与开发的课程资源。
2、工程案例库:涵盖工程设计、技术研发、工程管理等类型的典型案例,应源于真实工程项目,具备教学适用性和示范价值。
(二)产教融合联培项目: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类专业型研究生的新机制和新路径,培育一批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化的卓越工程师人才。
三、申报要求
(一)课程资源的申报要求
1、项目应围绕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关键领域,由校企教师团队联合开发,体现高校的学科优势和企业的专业优势,并与企业所需的关键技术人才的能力要求保持一致,突出课程和案例的前沿性、交叉性、应用性和挑战性;应体现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教育理念,突出校企合作的特色。
2、项目开发团队应具备相应的研发能力和教学经验。校内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企业专家应是实际承担研发任务或项目管理的工程师。
3、每位校内课题负责人限申报一项课程资源类(校企共建课程和工程案例库二选一)。
(二)产教融合联培项目申报要求
1、联合培养主题明确。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聚焦重点行业、企业“卡脖子”工程技术难题,结合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发展定位,凝练特色鲜明、目标清晰的联培主题,主题面向十大重点方向: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先进材料与智能材料;高端装备与先进制造;智慧交通与车路协同;智能船舶与智慧航运;飞行汽车与低空经济;通用人工智能;具身智能及人形机器人;先进储能与氢能技术;未来信息技术。
2、重大科研课题支撑。项目须依托围绕骨干企业工程技术难题需求,校企已合作或达成合作意向(提供相关合同),合作企业具有满足联合培养需要的稳定充足的科研经费及相关配套资源。原则上应拥有与关键领域主题高度契合的校企合作项目(含国家级、省部级或企业横向委托课题),近5年内团队单个项目主持经费不低于1000万元或校企合作项目总经费到款不低于1500万元(不超过10个项目),且截止2025年9月25日团队在账科研项目经费不低于300万元。
3、校企专家共同领衔。项目须设置校内项目负责人,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卓越工程教育校企导师团队,导师总规模应满足为每位研究生培养配备校企双导师的要求。以企业真实工程技术难题需求为导向,鼓励跨学科交叉融合,原则上校内导师团队应来自于不少于2个专业学院。
4、重构卓工培养体系。学生培养过程采用“1+2”模式,在学校1年完成硕士阶段课程学习,校企联合培养阶段为2年,学生在企业实践至少1年。学生在企业工程实践实训阶段,企业要进行相关的安全教育,提供实习津贴、标准食宿,并提供一定的福利保障。
5、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原则上应与合作企业共建工程师技术中心、校企联合实验室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研究生工作站(签约协议且在有效期内),合作企业已与学校实质性开展校企联合研发、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优先支持与央企、重点国企和行业头部企业的合作,积极创建校企、校地协同育人联合体,服务区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
6、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申报项目纳入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要求与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探索以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产品设计、方案设计等形式作为学位答辩成果。学位答辩成果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以是否“解决企业真问题”作为重要评价标准。
四、研究期限与资助标准
(一)校企共建课程研究周期原则上为一年,每项资助经费1万元。
(二)工程案例库研究周期原则上为一年,每项资助经费1.5万元。
(三)产教融合联培项目研究周期原则上为两年,每项资助经费5万元。根据建设任务进度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中期检查,依据检查结果决定是否拨付项目后续资助经费。
五、申报流程
(一)2025年9月26日前,项目负责人将课题申报书(附件1、附件2)及相关支撑材料交至学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学院审核后确定推荐项目。
课程资源支撑材料:共建课程与案例库的具体教学计划和教材大纲、参与人员的简历列表、学院已和企业签订的支持文件或协议等。
产教融合联培项目支撑材料:校企合作项目合同、校企共建平台证明、学院已和企业签订的其他支持文件或协议等。
(二)2025年9月30日前,学院将申报书电子版(word版和签字盖章PDF版)、汇总表(附件3、附件4)电子版(Excel版和签字盖章PDF版)及相关支撑材料电子版提交至邮箱wutzygcs@163.com。
(三)研究生院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公示无异议后立项建设。
六、其他说明
(一)项目研究成果将用于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二)对意义重大、成效突出的项目,将择优给予持续资助。请各单位高度重视,积极组织申报工作。
七、联系方式
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教研管理科 刘玉婷027-87855613
附件:
1、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课程资源专项申报书
2、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联培项目申报书
3、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课程资源专项申报汇总表
4、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联培项目申请汇总表
研究生院
2025年9月19日